幸运PK10

走出大山的三线建设者——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十九冶发展纪实
来源:中国十九冶集团 作者:包国安 发布时间:2018年12月19日 访问量:
+ . -

  国庆期间,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推出纪录片《大山里的共和国建设者》,其中第五集《种子》播出了攀枝花钢铁基地项目,全面展现中冶集团作为中国钢铁工业的开拓者和主力军,为中国冶金工业的发展立下的卓越功勋。

  在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建设史上,中国十九冶作为主要承建单位,用一种肩负神圣的使命和信念,焕发出了伟大的精神,树起了一座座丰碑。然而这样一个功勋企业,在改革开放初期,曾一度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陷入“找米下锅”的窘迫局面。为了生存下去,它凭借顽强的毅力,自力更生,深化改革创新,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改革创新的好路、新路,是冶金企业改革发展的一个典型代表和历史缩影。这条路走的极其艰难,但气势恢宏。

  思想改革,打破区域禁锢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没有十九冶就没有攀钢。然而,攀钢却解决不了十九冶人的吃饭问题。到1989年,攀钢二期工程建设高峰期已过,十九冶施工任务锐减。如果仅靠攀枝花这方有限的天地,根本无法解决几万人长期吃饭的问题。于是增强企业的竞争意识,及时适应市场经济的大潮,争取走出峡谷,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众所周知,攀枝花是十九冶的大本营,但是因为地处西南边陲,关在大山沟里的十九冶庞大的建设兵团,企业办社会的沉重负担,人才的流失,信息的滞后,市场的狭小,成本的加大,使其在市场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企业要获得大发展,必须要跳出攀枝花这个“小天地”。然而,严酷的现实成为阻挡企业前行步伐的最大障碍,该如何走出攀枝花去外面的世界搏击潮流、抢占市场?要想打破这样的局面,首先必须进行一场思想改革,扭转十九冶领导干部及广大职工过度依赖攀钢市场的思想意识。

  当经济日报记者和工人日报记者分别以《冶金部十九冶职工生活极为窘迫》和《昔日功臣 今日乞丐 十九冶五万多职工和家属极度困难,令人堪忧》为题,将企业濒临倒闭、职工基本生活无法得到保障的困难情况反映到国务院、全国总工会的时候。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吴邦国亲笔批示:“关在山沟里是难有出路的,还是要在国内外大市场找饭吃。”邹家华副总理在另一份内参上作了“多种经营,跳出只有一种专业范围,可向一、二、三产业转变”的批示。

  受到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指点,也因发展的迫切需求,中国十九冶打破思想禁锢,开始在全国各地,主要是沿长江流域的西南、华中、华东、华南等地区展开了激烈的市场角逐,以其特有的胆识和勇气在竞争中再次为企业发展夺得战略制高点。

  战略改革:主动适应市场经济

  当思想改革打开眼界后,采取什么样的市场经营战略成为了中国十九冶能否成功走出大山的关键所在,面对窘迫局面,一场战略改革迫在眉睫。十九冶审时度势,初步提出了“三、二、一”的战略构想,即:巩固攀西市场,发展国内市场,参与国际市场;建立建筑安装和多种经营两大支柱;在1991年达到国家一级企业标准。提出“要把市场开拓作为企业永恒的主题”这一响亮口号,制定了“走出攀西,出山入海,开拓大市场,争取大发展”的战略计划。

  立足西南

  1990年初,十九冶组织队伍开赴贵阳参与两座42孔焦炉耐火材料砌筑施工,并于1993年底完成任务。

  1990年9月,十九冶拉开了云南省重点建设项目昆明煤气工程的建设施工序幕。工程在地质勘察耽误工期40天的情况下,经过十九冶职工的拼抢,于1992年1月24日建成投产,让春城居民高高兴兴在过年前用上了煤气。与此同时,十九冶承揽了云南省又一重点工程——引洱入宾工程。

  紧接着,1992年8月,十九冶叩开昆钢市场的大门,参与昆钢三号焦炉炉体砌筑、部分设备安装等施工建设,按照合同要求要保证在1994年6月底建成投产。

  从提前、优质完成焦炉施工任务开始,十九冶在昆钢建设史上留下了亮丽的一笔。1994年5月28日,三号焦炉建成并投产。该工程以质量好、工期短、造价低等优势在云南省全优工程评选中全票通过。

  1996年出于对十九冶的高度信任,昆钢又将六号高炉系统的施工任务交给了十九冶。

  几年间,十九冶抓住机遇,占有了西南地区较大的市场份额,为公司的长远发展和其后的“西部市场核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挥师华中

  西南市场的开拓与初步稳定后,十九冶的目光又瞄向了华中地区。湖北、湖南两省拥有武钢、湘钢、衡钢等大中型国有钢铁企业,其市场空间和潜力很大。

  1989年在得知武钢正在立项筹建三炼钢系统时,十九冶高层就向武钢表明了参加三炼钢建设的决心。

  经过几番周折和激励的竞争,1992年4月,武钢决定将燃气、热力系统等公辅设施约1.3亿多元建安量的项目交给十九冶施工。为了实现对武钢承诺的确保工期、确保工程创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十九冶进行了精心的组织,严格按照施工程序和质量规范操作,尽量做到不留下任何质量遗憾。通过严格管理,艰苦拼搏,十九冶的施工质量和进度得到了武钢的认可,树立了良好的形象,赢得了很好的声誉,十九冶又先后在武钢中标承担了焦化厂八号焦炉、硅钢扩建厂区外部燃气管道等工程建设。

  在一边轰轰烈烈进行着武钢的工程建设时,十九冶的另一只脚也踏进了湖南衡阳。1992年4月,十九冶与衡阳钢管厂签订合同,参与建设投资8亿元的高压锅炉管工程。历时4年零1个月的时间,十九冶赢得了业主的高度赞扬,在衡阳这片热土上,十九冶奉献了一颗赤诚之心,用心血和汗水谱写了一曲激荡人心的篇章。

  挺进华东

  为了实施“出山入海”的发展战略,十九冶投入较大精力,力图在众多竞争对手中“杀开一条血路”,再次把目光盯住了全国最大的钢铁企业——宝钢。

  1992年初,十九冶获悉宝钢投资400多亿元人民币进行第三期工程建设后,便开始了艰苦的竞争工作。1993年5月18日,十九冶与宝钢签订了承建1580热轧精整、第二中央水处理厂、板材试验室、废钢剪切打包、金属木材混合堆场、二轧变电所、二炼钢辅助项目等几个工程的施工协议,建安工作量计6亿多元人民币。

  为打好宝钢三期工程建设一仗,十九冶于1993年7月组建了上海宝钢十九冶指挥所。参加宝钢三期建设的十九冶职工顾大局,识大体,发扬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团结协作的精神和敢打大仗、恶仗的作风,克服各种困难,出色完成了施工任务,所有工程的进度和质量都受到业主的肯定。十九冶再次在宝钢创立了良好信誉,与上海宝冶共同承建的1580工程获“鲁班奖”,充分展示了十九冶人的精神风貌。

  进军华南

  上世纪八十年代,十九冶在深圳建设初期曾经修建了当时深圳第一高楼——环宇大厦,建造了著名的容奇大桥。然而,十九冶却未能抓住大规模进入华南尤其是深圳市场的机遇。这给十九冶的发展带来诸多遗憾。因此,1989年以后十九冶将广深市场作为“出山入海”战略的重要布局。

  此时的华南,是一片开发建设的热土,十九冶在深圳广泛参与高速公路及城市建设,很快在这一地区打出一片新天地。先后承建了深圳深南大道华侨路段、深圳市步吉东桥、广花高速公路、罗芳立交桥、广珠高速公路、佛开高速公路、沙头角水厂、东莞公路等工程。同时,还投资建设了龙井石厂,并在香蜜新村、南海小塘建立了生活基地。

  一个一个市场,一项一项工程,一次一次谈判。在短短五年的时间内,十九冶出山入海,开辟了上海、武汉、南京、宁波、广深、昆明、重庆、成都、西昌等市场,形成了以攀枝花为大本营、沿长江一线重要城市布点的市场格局,这为后来实施“一江八点”战略奠定了基础。

  北上成都

  2004年初,十九冶作出“重心北移”、“在成都形成经营指挥中心”的战略决策。“北上”工作摆上议事日程。

  2004年6月,年生产能力达2万吨的都江堰钢构厂开工建设,“北上东进”战略拉开了序幕。

  2005年3月,成都大厦破土动工。

  2005年5月,在得知成都郫县有极其优惠的招商政策并且希望和中央大型国企合作后,十九冶就开始积极准备在郫县筹建生产和生活基地,同时希望参与郫县地方经济建设,进入市政工程、房地产等领域。

  2005年7月,中国十九冶与郫县政府在4.5亿元项目合作协议书上签字。

  2005年8月,郫县政务中心BT项目、成都高新西区十九冶工业园和研发基地相继开工,“北上”计划开始加速实施。到2006年底,“北上”雏形基本形成。

  2007年7月19日,十九冶隆重举行成都大厦入驻仪式,经营指挥中心正式北上,标志着“北上东进”第一步顺利完成。十九冶几代人多年的梦想已活生生呈现在眼前。2010年,“北上东进”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北上东进”战略是中国十九冶生存的出路,转型的基础,发展的动力,对于建立以成都为中心的“西部市场核心”形成强力支撑,不仅提升了市场的竞争能力,而且增强了企业的综合实力。

  机构改革:多方位抢抓市场机遇

  中国十九冶在深化战略改革,全面实现“北上东进、二次创业”目标的同时进行机构改革,将“一枝独秀”转变为“遍地开花”,以攀枝花大本营为中心,多地设立区域分公司和经营指挥站,融入属地,以最快的速度捕获市场信息,抢抓市场机遇。

  1990年,中国十九冶打开了重庆市场,参与四川省交通厅举行的成渝公路第二期国际招标,中标三个标段,成为十九冶在国际招标中首次中标的项目,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特别是在重庆地区的生存发展拓展了空间。为进一步深耕重庆市场,1991年,十九冶在重庆设立了分公司。

  在挥师华中,圆满完成武钢焦化厂八号焦炉、硅钢扩建厂区外部燃气管道等工程建设任务的同时,为了更好拓展武汉地区特别是武钢的市场,1995年3月,十九冶组建设立了武汉分公司。

  1996年6月,十九冶进驻浙江宁波,参与宝新不锈钢一期的建设。宝新不锈钢是世界最大的单一不锈钢冷轧生产企业,年产不锈钢60万吨。由于十九冶在宝新不锈钢的出色表现,二期、三期、四期工程又交给了十九冶。其中,一期、四期工程获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为更好地拓展华东市场,1995年,十九冶在江苏注册成立了十九冶南京分公司;1996年在镇江投资建起了商品混凝土搅拌站;1996年3月,又在宁波组建了十九冶宁波有限公司。

  为有利于华南地区的市场开拓,十九冶于1991年10月将深圳工程处更名为深圳十九冶华南冶金建设公司。

  1991年12月,十九冶深圳工程公司在深圳市登记注册。

  1992年7月,十九冶将海南分公司更名为海南十九冶工程公司。

  1993年6月,十九冶在广州注册成立广东冶金建设公司。

  为了进一步拓宽经营领域,1994年6月,十九冶组建了深圳实业有限公司,以生产加工钢构制品、经营国内商业、物资供销为主。到1994年底,十九冶在广深地区有深圳工程公司、广东冶金建设公司等7块牌子,有沙河、南海等8个基地,有9个二级单位,12个独立核算单位,1280名职工。广深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为十九冶华南市场的开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在“北上东进”战略实施期间,“三步走”思路更是将机构改革推向高潮。

  第一步,2007年前,建成都江堰钢构厂、青白江钢构厂、郫县工业园一期、实久花园小区、郫县商品混凝土中心站、中国十九冶成都大厦、郫县实久纽维逊建材厂、武汉分公司工业园、昆明分公司钢构厂、宁波分公司维检中心、都江堰糖尿病专科医院。

  第二步,2008年前,建成郫县工业园二期、青白江设备租赁站、青白江电控厂、青白江京诚实久设备制造厂、北方分公司办公区和都江堰双180搅拌站。

  第三步,2010年,建成攀枝花中国十九冶大厦、南京分公司工业园、重庆分公司办公区、郫县研发中心,完成深圳分公司工业用地开发及沙河基地搬迁。

  “一江八点”,一个据点就是一个市场;“北上东进”一个方向就是一片未来。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国十九冶勇立潮头,无畏前行,通过深化思想改革、战略改革、机构改革等一系列措施,勇敢地走出困境,闯出了一篇新天地。

  “我们是冶金建设的尖兵,天涯海角建钢城。北国留下了创业的脚步,南疆飘荡着奉献的歌声。开拓!我们敢干第一次;拼搏!我们敢夺头一名。”这首《铁军之歌》是几代人用生命和汗水写下的豪言壮语,字里行间流露的是中国十九冶艰苦奋斗的创业史诗。

  如今,在中冶集团“冶金建设国家队、基本建设主力军、新兴产业领跑者,长期坚持走高技术高质量发展之路”的战略引领下,中国十九冶深化改革、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大跨步向“新国企”行列并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未来,这支勇立潮头的冶金尖兵,必将续写新的辉煌。


中冶微信号

轻推